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登录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斗诗网_诗歌网_诗词征稿_诗歌征文_诗词比赛_书画展览_非遗文化。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杂文] 国林 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与书写枣阳
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情怀
枣阳电视台记者剧妮

李军先生从十几岁开始读书,二十几岁开始学写作,可谓是读了几十年的书,写了几十年的书。到目前,李先生于工作之余,已经写作出版了综合集《悠悠浕水情》、诗词集《国林诗词选》、游记集《带着父母去旅游》、以反映家乡枣阳古今变迁的散文集《记忆》和今年2月刚刚出版的以刘秀和当今枣阳为演绎对象的长篇小说《刘秀归来》等十多部作品。
李先生无论是藏书、读书或是写作,在他的人生世界里,时时展现的是一名写作者对帝乡的人文情怀。在他多年的写作中,最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宣传枣阳、歌颂枣阳、再现枣阳风采方面。他的心中,枣阳是最美的地方,枣阳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李先生曾在专写枣阳的散文集《记忆》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故乡枣阳,无论是古时候的枣阳,或是现当代的枣阳,都是一个能让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的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时常谈论、书写与评话的地方。”字里行间,无一不体现出了作家对故乡枣阳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作家的故乡情怀。
基于这样的缘由,李先生无论是写作的诗歌、散文,或是小说、报告文学,多是以枣阳为背景而进行的书写。他出版的十多部作品集子,除了近年出版的我们熟悉的散文集《记忆》和长篇小说《刘秀归来》外,之前的他还写有歌颂枣阳的长诗《枣阳,我要为你歌唱》、以航天英雄聂海胜为主人翁的报告文学《超越梦想的人》等篇章,分别收录在作者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悠悠浕水情》和《国林诗词选》等书中,有些还获得了全国性大奖。
李先生写枣阳,既写枣阳的山水,也写枣阳的人文;既写枣阳的过去,也写枣阳的现今;既写枣阳的风土人情,也写枣阳的各种传说;既写枣阳的历史演变,也写枣阳的今日巨变;既写枣阳的百姓之事,也写枣阳的大美形象;等等。总之,作者凭着对家乡枣阳的熟知与热爱,运用手中的笔一路写来,就写了数百万字的作品。目前的他,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近日,笔者就“寻找最美读书人”之机,对李先生的读书与写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访。
一、藏书因读书而来,是一种业余爱好
记者:在你家里,我看到至少有七八个书柜,里面都塞了满满的书。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藏书爱好的?
李军:除了你看到的这七八个明显的书柜外,还有一些不是书柜的书柜,如壁柜、衣柜等。那里面也装着不同类型的书,是堆放着的,内容也比较杂,主要有业务书、政治读物、医学书、一些旧的文学书籍和其他一些杂书等。
就个人的藏书,大概起于读高中之际。特别是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劳动那时节,偶尔地买到或是收集到一本书了,就开始“收藏”了。这里的所谓“收藏”,其实也说不上是真正的“藏书”,因为那时的书少得可怜。最初的一些图书,因为少,也就十分地爱惜与珍惜。不多的书,在书桌靠墙的一边摆放着,两头用一个直角形的活动铁夹对夹着,使之整齐美观,如同我们时常看电影或电视剧里面一些读书人把书放在桌子上的镜头。
再后来就是当兵的时节了。我当兵跑的不远,开始就在襄阳军分区里当警卫兵,过后在军分区招待所里当上士,也就是“菜买”的行当,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市场上买鸡鸭鱼肉啊,买各种蔬菜啊,主要做那些事儿。
当兵的时候,襄阳烈士塔东南的山沟里有个六0三印刷厂,国营性质的,印刷出版的书面向全国发行。八十年代前后,新华书店的不少书,承印地标的就是“六0三印刷厂”字样。因为爱读书的缘故,就有熟人介绍到那里去买书。那时候的书很便宜,每本书块把钱,薄一点的几角钱。我到那里买书,就是买那些处理的“次品书”。所谓“次品书”,就是切页、装订、外观等有一定的瑕玼、不达标的一些书,不影响阅读与观看。这些书常常会降价内部处理,一块多的书两三角钱就能买到了。当时于那里购买了不少的书,后来做了一个大木箱子,书就放在那里面收藏着。
正规地藏书,还是回到地方工作,特别是后来有了较宽的住房后,就开始购置书柜进行藏书了。如此一路地藏来,就有眼前这么多的藏书了。
记者:你藏了这么多的书,平时清理过没有,大概有多少本书?
李军:开始收藏书的时候还比较过细,每收藏一本书或是杂志了,不论是哪方面的书籍,我都会用一个本子分类型地登记一下。这样的工作坚持了好几年。随着藏书的越来越多,这样的登记工作感觉既麻烦,又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当时登记了还有个印象,过后时间一长就不记得了,也不知道哪本书放到什么地方了。过后就干脆不再登记了。
一路走来收藏了这么多的书,具体有多少册,还没专门的清理、登记和计数过。就我个人的印象,如果把各种厚薄不一的文学书、政治书、杂志、医书、业务书和一些资料性质的书都算起来的话,大概有两三千册吧。
记者:你一路地收藏书,有着这么丰富的经历,真是难得。这么多的书,都是买的吗?
李军:就目前收藏的书来说,一方面是购买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一些文学期刊、杂志;一方面是收发的,如业务书和一些政治读物;再一方面是从相关人员那里得来的,如别人送的、赠的、收集的等。应当说,绝大多数藏书还是购买来的。
购买书的渠道,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旧书市场,一是地摊,还有就是一些推销商推销的书。过去,每到一地,我最喜欢逛逛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就是旧书市场,就是旧书地摊。特别是旧书市场,书是过去的书,价格也比较便宜,还有一些古旧珍稀的书。旧书市场,比如在北京,我到过一个很著名的旧货市场潘家园,在武汉就是很有名气的汉正街,在襄阳就是我们都熟悉的仿古北街。这些地方都有旧书卖,我也进行过不止一次地逛游购买活动。当时于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北京的二十几天里去过几次,购买了不少的旧书。回来的时候书买得太多了,路远坐车不好拿,就把书从邮局发运回来。枣阳的几个旧书店、旧书地摊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多数情况下不会空着手回来。还有就是到一些旅游的游览时也是如此,看到旧书了或是介绍景点的新书了,多会购买一些。
如此地购买收藏,就有了眼前你看到的这么多的藏书了。
记者:你收藏了这么多的书,大致都看过吗?
李军:对于么多的书,如果说都看过,那是不现实的。不说别的,单是精力也来不及啊。我不是一名专门的教书先生,也不是一名专业从事写作的人,或是专门搞科研的人,平时还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做,还有家庭的许多事情要做。为了日常生活,我不可能天天去抱着书本而放弃要做的事情。
收藏书与读书,在我都是一种业余的爱好。
所以说,我是因爱读书而买书,书买多了放到书柜里就成了藏书。藏书藏得多了自然不可能全部都看过了。不过每种的书,我在购买与收藏时大都是过了下目的,比如翻下题目啊,看下内容简介啊,最简介的也会看下封面吧。
二、喜爱读书是受别人的影响,后来就成了一种爱好
记者:你有这么多的藏书,也看了许多的书,可以说这一生是与书结伴了。那你还记不记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读书的?
李军:大约十几岁的时候吧。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当时属于“家大口阔”户,生活比较困难。我七岁的时候开始上学,上的是生产队办的“耕读小学”。之前没进行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所以开始上学连字也不会写,最初的做作业是在作业本上划圆圈儿。
不过小时候的感觉,爷爷、姥爷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们懂得许多的玄妙知识,也就是那些看黄历日期啊,鼓捣阴阳八卦啊,还有就是看天气啊,等等。他们都写得一手好字,每逢哪家有什么喜事了,或是过年要写对联了,他们都是好手,常常要被请了去,往往还是坐在上首席上。那个时候,人们对写对联的人坐上席,是一种很好的礼遇。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就感觉他们是很有学问的人,对我后来的学习自然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让我对读书产生兴趣和喜爱的,是生产队的一位比我年长十来岁的年青人。他于文革前读过不少的书,像《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和“四大名著”等等,都读过。他不但读了不少的书,还很会讲故事,能把看过的书中故事绘声绘色地给讲出来,能让听者如临其境,听而忘形,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与我或大或小或相仿的青少年们,都爱找他听他讲故事。大约从那里起,我开始萌发了读书的愿望。
又后来,一年的年关走亲戚,看到亲戚小时候读过的一本语文课本上,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两首诗,感觉很新鲜,过后就背了下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诗歌的学习。过后当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规定,每个星期背一或几首古诗。所以后来我的写作,最开始是从诗歌学起的。
记者:当时的读书条件是很有限的,可以说要想买本自己喜欢的书,无疑有点奢侈的味道了。你当时看的书,都是从哪里来的?
李军:是的,你说的很对。那个时代,经济匮乏,自己喜爱书想买,许多时候是买不成的。小时候读书在农村,我买的书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单行本杂文集,如《三闲集》、《而已集》、《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还有一些画画书等。很便宜,几毛钱或几分钱一本。就这买的时候也是想了又想才买的。买书的钱,多是买其他东西时剩余的,或是不买吃的余下的。后来当兵有几元的津贴了,再后来是到地方工作有几十元的工资了,就开始节省钱来买自己想要的书了,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有一些是工具性的书。记得一次购买大型缩印本工具书《辞海》,79年版的,第一次的定价38元,没有买,第二版再版的时候涨到了48元,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当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购买回来的。近年又有新修订版的《辞海》了,缩印本定价是两百多元,虽然比之前的贵了许多,我还是将其进行了购买。
如此一路地购买下来,就有了这么多的藏书了。
就读书来讲,小时候多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后来当兵和参加工作了,除了购书读书外,还到图书馆里借书看。所以说,如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倡便民阅读,要求全国各地兴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我觉得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这样的倡导,既便利人们的阅读,也可以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全民阅读,有利于民族素质提高。
三、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要有选择性的去读书
记者:都说书本跟食物差不多,先尝一口,觉得对口味挺好吃的,可以一口气吃完。那么就你的读书来说,要是读到“不对口味”的书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李军:你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读书跟吃东西差不多,有对口味的,也有不对口味的。就我个人的读书做法或是体会来说,就是遇到“对胃口”的书了,就多读一些,读细一些,多读几遍;遇到“不对味口”的书了,就少读一些,或者干脆放弃。
我在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翻译本的,当时读的时候感觉非常好。记得那时读着读着,心情一下子就欢悦起来,头脑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情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当时是睡觉前的看书,读的时候感觉好,就不想把那种美好的感觉马上给结束了。所以当时只能放慢速度,看几篇了就强迫自己停下来,把书放到第二天再读。
还如我看《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感觉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描写的内容很合我的口味,清新、自然、绵长、隽永、细腻,读过一遍后,还不时有选择地读些篇什。读过了还意犹未尽,就推荐给一位朋友读,想让朋友也跟着分享一下自己的这种感受。当时把书借给那位朋友看,不想他后来就没说还我了。因为喜爱这本书,过后我又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的收藏,也是供闲来的时候翻一翻,读一读。
其他像刘绍棠的系列中篇小说,郭沫若的回忆录《革命春秋》,巴金老年时写的五卷本《随想录》,鲁迅的杂文,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麦家的长篇小说《风语》等,我多是或细读,或多次地读,或品味性地读。
对于你说的“不对口味”的书,于我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自己的阅读兴趣,比如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或是与文学读物不一样的其他名著。二是没有进入到那个阅读层次,如茅盾的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二十几岁的时候想去读,但却读不下去。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就是不硬读,放弃,或是放到一定的时候了再读。
当然,有些基础性的学习书,我的感觉就是,无论“对胃口不对胃口”都要硬着头皮“吃下去”。比如学生在校时的学习书,做学问需要研究的书,都是基础性的知识,有些方面可能会不对自己的“口味”。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像吃饭一样,不对胃口了就放弃。比如我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对《普通逻辑》、《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等,虽然当时啃着十分地吃力,但还是咬着牙把它们给啃下来了。
总的说来,读书是要分类型的。这要看你读书是干什么用,要根据不同的“用途”而有选择性的读。读书要读出习惯和读出趣味来,也就是要读出乐趣来,这样才会让你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喜爱读。这样的读书方法,在你读书读得多了的时候,就会对过去不想读、不愿读,或是读不下去的书,也会渐渐地喜读爱读了。
还有一点说明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是有选择性地读,不能什么样的书都读。我过去阅读的许多书,多是大家欣赏的名著,或是大家写的作品。我感觉多读些这样的书,对于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与个人素质都是有好处的。现在网上传播的书与文章太多了,许多是属于“快餐”性质的,有些还是有害的,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特别是刚起步读书的年青人,必须慎重一点的好。
记者:你读着书一路走来,一读就是四十多年,中间有什么感受?
李军: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一些人从小开始阅读,一直读到老年,读到不能读的时候还想读,如果不快乐他能这样坚持吗?特别是一些搞写作、搞科研、搞教学或是对读书有着特殊感情的人,他们会一辈子钻在书堆里,读书给他们的感觉就是“其乐无穷”啊!
就这个范围的人来说,读书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享受。这是指真正的读书人,喜爱读书的人,进入到一定境界的阅读者。如果只是一般性质的读书人,或是泛泛的读书人,那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年青的时候我在农村里读书时,哪来的电灯啊?晚上点的灯就是煤油灯,条件好一点的可以有个罩子灯,相对于煤油灯要亮得多,也干净一些,卫生一些。白天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最主要的是要做些填肚子的事情。所以想看书了,只能是天阴不能干活的时候,只能是夜深人静的晚上。天阴的时候毕竟有限,所以更多的时候就是晚上看书。一个人或坐桌子边,或是靠在床头上,煤油灯照着、歪着头看。碰到一部好看的小说了,有时就想一鼓作气把书看完,就会通宵达旦地看,直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来。虽然看的时候会感到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可看过之后,第二天早上一擤鼻涕,擤出的鼻涕全是黑色的。
这样的读书,于那些不读书的来说应当是“很辛苦”的差事,甚至会感慨这样的做法是“何苦来着”?但这样的读书,对喜爱读书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快乐的事。比如光武帝当年在做事读书方面曾有“乐此不疲”一说,后来成了一句精典成语,大致就是这个缘由。所以读书者当时的“烟熏火燎”,有时还会腰酸背疼,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那种快乐心情,是不亲历的人所不能够体会到的。所以喜爱读书的人,读的时候虽然会累了点,苦了点,但他们的心是快乐的,因此也就会“乐此不疲”。
对于读书,我对朋友不止一次地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读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炎热的夏天吃上了冰激凌,寒冷的冬天遇到了旺旺火盆,饥饿的时候尝到了美味佳肴。”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品读一部部好书,可以让我们长智慧、明事理、扩心胸,可以让我们坚定信念、思想升华、减少迷茫。”
四、既然是读书,就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书的影响
记者:几十年的读书经验很多,也让人受教育。你在几十年的读书中,主要读了哪些作家的书?
李军:从小到大,我读的书主要是文学作品。当然其他的著作也读了不少,包括一些政治性的书。如我后来收藏了整套的《毛泽东文集》与《选集》、《马恩列斯选集》《马克思、恩克斯全集》和其他一些领袖的著作,其他还有诸多的业务和杂类性书籍等。
小时候读过的书,现在感觉印象比较深的,大致有《闪闪的红星》、《三探红鱼洞》、《盐民游击队》和“四大名著”等。后来大些了,就是《金光大道》、《艳阳天》、《李自成》(第一卷),以及鲁迅的杂文、小说、散文等。
新时期里,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书多起来,杂志多起来,就读了一系列作家的书。老一辈的,有巴金的《家》、《春》、《秋》、《随想录》,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郭沫若的《女神》、《革命春秋》,茅盾的《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王蒙的《组织部来的年青人》、《活动变人形》,杨沫的《青春之歌》,冰心的《繁星》、《春水》,孙犁的《北洋淀纪事》、《风云初记》等等。年青一些的,有冯骥才的《三寸金莲》、《神鞭》,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池莉的《烦恼人生》,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等。
外国文学方面,有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母亲》,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巴尔扎克《欧也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