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登录 | 会员注册 | 找回密码

斗诗网_诗歌网_诗词征稿_诗歌征文_诗词比赛_书画展览_非遗文化。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美文] 旧作—— 黎化片言之887

[复制链接]

2791

主题

2792

帖子

959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5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17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作——
黎化片言之887

近些日子,情绪有点浮躁,难以沉浸于读书写作。
闲暇里,收看了央视11频道播放的六七部古装戏剧。两种身份相互交叉:一是电视观众,二是职业编剧,倒也津津有味。

十来岁时就看过黄梅戏《女驸马》。记得那年春节家里还买过八幅此剧的画屏,说明文字用的是三三四的十字句,我都能背下来。那会儿感兴趣的就只是剧情故事。
几十年间断断续续地看过选段,兴趣停留在几段耳熟能详的唱腔上。
这回看不一样,带了几分编剧的挑剔。
第三场《相府》,只安排了刘相国的唱以及和家丁刘福的对白,设置不大合理,完全可以去掉或作合并处理。
第五场《洞房》,冯素珍与公主的对唱很是精彩,引人入胜。
不大舒服的是念白,完全模仿了京剧。多一点地方味儿不好吗?

看过的六七部古装戏,以为剧本写得最好的还是越剧《五女拜寿》。
每一个人物都各具个性,真实可信。剧情的细节做到了前后呼应,起承转合都很自然。编剧的功力令我拍案叫绝。但能看出来,剧作经过多次修改加工,留下了不少雕琢痕迹。
龙套演员,大多只是道具,在台上有如泥塑木雕;但这部戏里的龙套不同,一两句台词,三五个转身,都给我留下了印象。
不愧是“小百花”的扬名立万之作,堪称完美。只是人物太多,有名有姓的夫妻就七八对。
演出是讲成本的,一般剧团还真凑不齐这么多的角色演员。

二十年前,看淮剧《金龙与蜉蝣》,感受震撼无比,彻夜难眠。
剧作者是罗怀臻,令我佩服不已。于是,听说有他编剧的作品上演,我都会想方设法去看。
遗憾,此后看过他的几部作品,让我有点失望。尤其是《董小宛与冒辟疆》,看后的感受是:这部戏让我来写,肯定会比这精彩!
记得和演出公司经理老郑一起去上海淮剧团,拜访过《金龙与蜉蝣》的主演梁伟平,邀请剧组来通州邀出。我还独自承包了两场的戏票,小赚了一笔钱。

戏,不仅是“看”的,更是可以“听”的。
相比较黄梅戏、沪剧、豫剧、扬剧等地方剧种,越剧的唱腔丰富多了,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情绪的表现。
和京剧比,却又显得单薄了些,唱词也没那么讲究、精炼。
为我们的通剧伤神,祖宗留给我们的也就那么几段七字腔十字腔,且以哭腔为主。令我辈只能徒叹奈何!
最爱听的还是京剧黑头戏,刚劲而雄浑,常引发脑海的共鸣,忍不住也想跟着哼唱几句。妻子却在一旁捂耳朵:得得,你天生就五音不全,别制造噪音了!

以前总以为戏剧程式化的东西太多,喜欢的唯有话剧。
这几年倒是对“看戏”悟出了一点门道,反倒觉得话剧不如中国戏剧更具表现力。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大有讲究;就连原先感觉冗长、拖沓的哼唱,进入剧情,也都品出了丰富的内容,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也许,是因为我正在渐行渐老。
无论如何,谁都没资格轻易断言传统戏剧的腐朽没落。美好东西的生命力因人而存,能体会它、享受它,也是一种福分。

                       2019.7.8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