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诗网_诗歌网_诗词征稿_诗歌征文_诗词比赛_书画展览_非遗文化。

标题: 饭 场 文\赵东营 [打印本页]

作者: 尚贤暖月    时间: 2021-11-29 19:57
标题: 饭 场 文\赵东营
本帖最后由 尚贤暖月 于 2021-11-29 20:01 编辑

饭 场/文/赵东营

(, 下载次数: 3)





      饭场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农村街坊邻居,老少爷们吃饭自发围拢一起的场所。那时候吃着饭,谈天说地,云里雾里,胡喷乱侃,欢声笑语。那情景时至今日还在我脑海里浮现,令我难以忘怀。



      我老家豫东西华县城北35里道陵岗是一个古老的大集,三里长街,集大人多,分为道南,道北两个大队。道北小十字街以北有四个生产队,一队到四队,一队紧邻小十字街,四队靠近村北,二,三,四队老少爷们居住很近。我家辈分长,而且爱干净,又临大路,天天地扫的干干净净。所以,老少爷们,左邻右舍,一天三顿饭好端着饭碗,围拢在大路边吃饭,形成了一个大饭场。我记得串饭场的常客有:田廷太,赵云飞,赵云生,赵孟成,赵孟军,葛俊德,葛秀领,葛俊清,汤作献,赵青彦,赵安良,赵金学,赵金波,赵金怀,赵云泰,赵水成,赵金广,赵金昌,赵水义,赵金宽,郭龙,郭朝宾,郭尚福,郭风敏,赵金田,赵孟春,赵元方,赵金星,赵金山,赵金栋,赵云太,赵孟学等真是一支壮观的饭场队伍。那个年代,生产队大集体,生活比较艰苦,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



      到了吃饭时,有的端一馍筐子蒸红薯,有的端的是“老鳖靠河沿”即是贴的杂面锅饼,红薯面窝窝头,高粱面,玉米面馍就是好生活。菜有的是青椒调韭菜,炒萝卜白菜,生调白萝卜,自已做的酱豆,豆腐乳,豆饼子,蒸的红薯渣,葫芦,南瓜菜,也是多种风味。都是乡邻乡亲,老少爷们,在吃饭时相互吃点菜尝尝也是常事。



      那时候,文化生活贫乏,连收音机都很少,何况电视。农村信息闭塞,陈年旧事,还当新闻传播。前三皇后五帝,乡间轶闻趣事,津津乐道。不定谁引出个话道,大家纷纷议论,道也热闹。俺队里赵金怀,我一门人的哥哥,当年去过新疆,平时在道陵岗集上卖瓜菜种子,见识多,能说会道。只要老少爷们提起那件事,他总说:“这事我把底。”就是前因后果,从根到梢他最清楚。天长日久,人们送赵金怀个外号“老把底。”一说老把底就知道是赵金怀。



      道陵岗每逢单日子逄集,十里八村的人都来道陵岗赶集。在饭场里吃饭,北边村上赶集的人从大路上经过,走到饭场时,有认识的人或亲戚也得打个招呼。赵金广也能说会道,对人虚情假义。见了熟人他正吃饭,赶紧起来,对着熟人说:″别走啦,在这吃饭吧?人家回应说:“不用麻烦,在集上吃了啦。”赵金广又说:“走,回家吸袋烟呗。”人家又说:“不啦,你赶快吃饭吧,我回去啦。”天长日久,爷们给赵金广起个外号,叫“秃尾巴猪。”即耍滑头滑的没尾巴抓不住。



      农村饭场是一个热闹的场所,这个说这,那个说那,无奇不有。谈论到林彪当年谋杀毛主席,抢班夺权,摔死罪有应得。有一爷们发议论道:这个林彪也是哩,你不是想吃啥有啥吗,烧饼,油条锅不都在你床头边支着哩吗?饭场也有趣事,俺一爷们到饭场里吃饭,小菜盘子里放两小块豆腐乳,一块吃了两三天,看到谁端的菜好,他说:“我尝尝你的菜味咋样。”而他的一块豆腐乳没人品尝。他亲侄看在眼里有点生气。你天天吃别人家的菜,你一块臭豆腐乳吃几天还是一块豆腐乳。他侄儿一筷子把那块豆腐乳放到馍上,几口吃完。他大爷无奈地说:“你吃着总不能不咸。”这件事成了老少爷们的笑谈。



      生产队年代,社员们是日出而出,生产队打铃上工,挣工分吃饭。日落而息,吃了晚饭天还不黑,没有其它文化生活,老少爷们围拢一块,烟民们,卷起烟喇叭筒过足烟瘾。饭场里人不是谈论现在,就是谈论过去,年长的讲国民党“拉锯”打仗,魏风楼,冯玉祥。这恶霸那大地主。讲身边的轶闻趣事,谁家结婚乱新媳妇,晚上听新媳妇的房等等。真是“百花齐放”以饱耳福,倍感欢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年青人大都出外打工挣钱,农村的饭场也渐渐消失了。有一些老人相继去世。那时候小孩子的我和元方,水义,孟军现已年近70岁。老家的饭场没有不见了,但那美好的回忆总有。今天,看到家乡的巨变,农民住上小洋楼,手机,电脑,网络,小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吃不愁,穿不愁,小康路上乐悠悠。高铁从俺家乡过,黄泛区面貌添锦绣。为美丽的西华而高歌,激情滚滚情难收。



  






欢迎光临 斗诗网_诗歌网_诗词征稿_诗歌征文_诗词比赛_书画展览_非遗文化。 (https://doushi.org.cn/) Powered by Discuz! X3.4